康巴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春节假期健康风险提示

来源: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5-01-26 11:17 打印 保存 分享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春佳节将至,假期前后人群流动性增加,返乡、探亲访友、外出旅游、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增多,相应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传播扩散的风险。康巴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广大居民群众注意防寒保暖,做好对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当前季节高发传染病的预防。此外,在封闭室内环境规范使用取暖设备,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数据统计,目前康巴什区流感疫情处于中等流行水平,已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春运开始,聚集性活动的增加,可能会加大疫情的传播风险,预计康巴什区春节期间仍将面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趋势。 

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引起的,通过人体鼻腔、口腔、气管和支气管传播的疾病。比较常见的有:由病毒引起的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由细菌引起的流脑、百日咳、白喉等,以及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等。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同,可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疼、皮疹、乏力、咳嗽、咳痰等,少数重症可发生并发症。出现症状并有加重趋势的居民应及时就医,居家休息,避免外出和传染他人。 

  健康提示 

  1、首先要从个人日常防护开始,勤洗手、勤通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尽量少到人群密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场所活动,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去公共场所或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2、一老一少、慢性病患者等重症风险人群,尽量少接触聚集人群,确需出行应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出现症状需及早给予处理并密切关注,一旦发现病情进行性加重,要及时就医。 

  3、冬春季气温多变,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劳逸结合,适度运动锻炼,多做有氧运动,避免高强度对抗性剧烈的锻炼;春节假期即将到来,不要暴饮暴食,规律用餐,粗细搭配,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和身心愉悦。 

  4、接种疫苗是预防呼吸道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二、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冬春季节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期。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各年龄层人群普遍易感,可在人群聚集场所出现聚集性疫情。发病以轻症为主,表现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发病初期儿童以呕吐为主,随后出现腹泻。 

  健康提示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诺如病毒传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规范正确洗手。 

  2、喝开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尤其是贝类等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 

  3、患者需根据病情居家或入院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患者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近距离接触,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 

  4、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5、患病后不要过于担心,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般病情轻微,持续时间短,预后良好。患者应充分休息,清淡饮食。 

  三、预防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物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其症状以胃肠道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可伴有发热、头晕头痛。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脏器损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春节期间,重点注意因存储不当造成的食物变质,餐饮单位因接待能力不足、原材料污染或加工不当引发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路边摊不洁食品导致的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因食用假冒伪劣食品引起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健康提示 

  1、拒绝“三无”食品。在采购食品时,要到规模大、信誉好、食品质量把关较严的商场或超市选购;定型包装食品要注意查看品名、厂家、保质期等,不要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 

  2、生熟分开。熟食、果蔬与生肉分开存放以免交叉污染;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 

  3、食物要彻底烧熟煮透。烹调要煮熟、烧透,凉菜、卤菜等进食前先回锅,保证煮熟煮透。 

  4、外出就餐需谨慎。参加聚餐活动时,尽量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污染。如有身体不适,应避免参加聚餐活动。 

  5、合理膳食,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家庭聚餐时,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和身体抵抗力降低,增加患病风险;要坚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烹调食物和进餐前要注意洗手,接触生鱼、生肉和生禽后要再次洗手。 

  6、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进餐后如出现呕吐、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立即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告,同时保留所有剩余的食物、呕吐物和相关票据,以备相关部门调查中毒原因和溯源。 

  四、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日常生活中,常因燃料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吸入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使用煤炉、炭火取暖、烧烤或围炉煮茶,或煤气、煤气热水器安装不当,以及在密闭的车内未关闭汽车引擎睡觉,都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会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产生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和死亡。  

  健康提示 

  1、用煤、炭、柴取暖的居民,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烟囱结构要严密,排烟排气良好。空气湿度大、气压低的天气应格外注意,室内门窗不要封闭过严。 

  2、不要在密闭的室内围炉煮茶、吃炭火锅、点炭火盆。 

  3、使用天然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定期对燃气、煤气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进行检修,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 

  4、不要躺在车门车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长途行车,如开内循环注意定期开窗通风。 

  5、如发现可疑患者,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同时呼叫救护车,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相关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