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十大用药提示(二)

来源:医药经济报 发布时间:2023-12-05 09:52 打印 保存 分享至:

  一、儿童常用口服药,不同用法要知道 

  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有一定区别,剂型方面通常会考虑到儿童的特点。目前儿童常用口服剂型有干混悬剂、颗粒剂、口服液体制剂、片剂和胶囊等。其中口服液体制剂包括溶液剂、糖浆剂、混悬剂等,片剂包括咀嚼片、缓控释片、泡腾片、分散片等。 

  在选择用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综合考虑药物效果和儿童的接受度。一般而言,3岁以下儿童吞咽能力差,不宜直接吞服药片、胶囊等固体药物,可以选择颗粒或液体剂型的药物。对于大孩子就可以选择片剂或者咀嚼片,更方便一些。不同的口服药物剂型,其用法也不尽相同。 

  颗粒剂、干混悬剂:服用前需用适量温开水搅拌溶解后服用。 

  口服液体制剂:用量杯或按瓶体刻度精确倒取,不可用嘴直接接触瓶口服用。 

  混悬剂、糖浆剂及其他液体制剂:需精确量取药液,服药前应充分摇匀。 

  泡腾片:注意不可直接吞服,因为泡腾片中加入了能产生二氧化碳的成分,直接口服药品在口腔内遇水瞬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有缺氧窒息的危险。所以在服药前需先将药片加适量温水完全溶解,待气泡全部消失后再口服。 

  咀嚼片:服用时可不饮水,直接在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其溶化后吞服即可。 

  分散片:如果孩子还小,不能吞咽片剂,大部分分散片可以用水化开后喂服。如果是不可溶后服的药物,建议更换至更适合的剂型。 
  二、滴用眼药无需多,1-2滴达到治疗量 

  眼药水是眼科疾病常用的药物剂型之一,对于许多眼科疾病,眼药水都有直接、快捷的治疗作用。滴眼药水前一定要彻底清洗双手,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眼睛,以免造成眼部的感染,滴眼药水的时候,可用食指将下眼睑下拉与眼球分开,将眼药水点在结膜穹窿内,滴一至两滴即可。 

  正常人群结膜穹窿内最大的液体容量为20-30微升,其中正常泪液量约为7-10微升,结膜穹窿最多只能容纳20微升的药液。市售的眼药水因为包装不同、开口大小不同,导致滴的药滴大小不等,每滴药液的平均体积约40微升,已经超出了结膜囊容量。因此当眼药水滴入后,大约有一半的药液从结膜穹窿溢出流出眼外,这是正常的现象。 

  一滴眼药水已经达到了治疗剂量,无需增加药量。多点几滴不会带来更多的吸收,除了浪费还可能使不良反应风险增加。如某些药物如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等药物,用量加大,溢出眼内,经鼻腔或口腔吸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建议滴完眼药水后,建议用手指轻轻按压眼内角鼻泪管处,至少2分钟,以减慢药液排入鼻子,从而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三、药物治疗有疗程,频繁换药扰疗效 

  很多公众对药物治疗效果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吃完药后疾病的症状就可以明显改善,如果吃了一两次效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就认为这个药物不起作用,自行立即更换为另外一种药物,特别是一些非处方药,如感冒药、解热镇痛药等。但频繁换药不仅不能够对疾病的治疗带来好处,还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细菌产生耐药性等。所以,应对更换药物有正确的认识。 

  药物发挥作用不仅取决于药物本身,还取决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如口服药物需经过吸收、分布才能到达相应的部位,因此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升高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达到生效浓度,也需要给药物发挥药效作用的时间,通常无法做到立马起效。频繁换药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影响治疗效果。不同的药物的起效时间也不尽相同,如某些抗抑郁药物甚至需要2周左右起效,如果心急频繁更换药品反而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加重。而对于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性疾病而言,没有指征随意频繁抗菌药物还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疗效降低甚至无效,故一般需用药一段时间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确有更换指征时再进行更换。 

  在开始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时若药物疗效不明显,需考虑是否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存在不足,应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不宜频繁换药。应根据疾病的进展,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再决定是否更换。 

  四、药物种类有不同,有些嚼服更有效 

  平时服用口服药物的时候,大多是整片吞服,不宜嚼碎服用。比如有些药物做成缓释片或控释片,药片的结构可以保证药片到胃肠道才受控制地分解吸收。如果嚼碎服用,会使缓慢给药变成快速吸收,短时间内大量吸收药物,会带来更多的用药风险。还有一些肠溶片,在肠道内吸收更充分或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果这类剂型的药物被嚼碎了吃,可能会影响吸收效率或刺激胃黏膜。 

  但是,有些药物却比较特殊,需要嚼碎后服用,直接吞服的话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药名中带有“咀嚼片”字样的药品都建议充分咀嚼后服用。如酵母片、乳酸菌素片,整片吞服后在消化道内不易溶解,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影响药物的作用。嚼碎后服用有利于加速药物的释放,从而加速药物在消化道内溶解吸收,以充分发挥药效。 

  消化系统用药中主要是一些抗酸药、胃黏膜保护药及助消化药需要嚼碎服用。如复方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适合在饭前半小时嚼碎服用。它们被咀嚼后会分散成微小颗粒,增加药物和病灶的接触范围,覆盖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保护膜,从而减轻了胃内容物和胃酸对胃壁溃疡的刺激,促使溃疡尽快愈合。 

  紧急情况下使用心血管系统用药如心绞痛发作时,可将硝酸甘油嚼碎后舌下含服,便于药物溶化,加速药物的吸收,可迅速缓解心绞痛。 

  此外如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剂,此类制剂质地较重、崩解较慢,嚼碎后服用不但有利于钙离子的吸收,还可减少胃肠负担。 

  在服用药品时,我们需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遵医嘱服药。 

  五、服药用水需注意,喝多喝少有讲究 

  我们在吃药的时候多数情况下都会用水送服,其实,吃药时应该喝多少水也是有讲究的,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最佳饮水量”,只有喝对了,才能保证药效。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服药,服用药物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以下药物服药时应当多喝水:

  抗菌药物:磺胺类以及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代谢产物在尿液中的溶解度低,容易在泌尿系统中形成结晶,有引起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多喝水可以预防。

  抗痛风类药物:由于会促进尿酸排泄,也应当多喝水,以免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无法排出。

  解热镇痛类药物:感冒发烧时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服药后会引起人大量排汗,有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这时补水十分重要,有助于防止脱水。

  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伦仑酸钠等,有刺激上消化道粘膜的副作用,建议用满杯水送服。

  有些药物的起效方式特殊,用药时要少喝水: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等,通过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达到治疗效果,大量喝水反而会影响药物疗效,用药后1小时内尽量不要喝水。

  部分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此类药物同样通过覆盖消化道粘膜起到治疗效果,也应当少喝水。

  糖浆类止咳药:这些药物是靠黏附在咽喉部发挥作用,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建议服用后15分钟内不要喝水,避免将粘附在咽喉部位的药物冲掉。

相关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