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新侠”:变身社会治理好帮手 共建基层治理新机制
为有效应对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滨河街道坚持“以事聚人、聚人成事”,率先探索“滨新侠”等多方力量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用“绣花”功夫、智慧手段支撑推动现代城市治理。
创树特色形象,凝聚新生力量,把力量聚起来
滨河街道辖区商业聚集,业态丰富,辖区有个体工商户1415个,非公企业387家;呼能、蒙欣、巨力、金宸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集中坐落,各种零售业态齐全,物流、快递、外卖等群体聚集。滨河街道通过组织找组织、企业找企业,迅速集结了美团、顺丰、韵达等7家企业,率先组建了“滨新侠”队伍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开展了“同心滨河 新心向党”行动启动仪式,广泛宣传“滨新侠”群体,使群众对从事快递外卖配送的职业群体有了新的了解,也激发了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集聚效应。
从“骑手小哥”到“滨新侠”,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变化,实则反映了一个城市包容度的提升。城市治理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滨河街道通过为骑手赋能,强化了这一群体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建立反馈平台,简化治理流程,把力量用起来
流动性强、服务半径广是“滨新侠”队伍最显著的特点。为更好地发挥“滨新侠”移动探头的作用,滨河街道将“滨新侠”编入社区兼职网格员队伍,组建红“新”先锋微信群,“滨新侠”只需要进行上传问题“照片+位置”的简单操作,简化治理流程,搭建“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结果反馈”的全流程线上治理模式,推动辖区问题的快速响应和解决。在畅通“滨新侠”发现、反馈问题渠道的同时,滨河街道制定了“一听、二看、三同、四员、五带头”公约,印制“滨新侠”日志,详细记录问题情况,及时反馈给社区,跟踪事项的落实,小小的日志本记录着社区里“大民生”,承载着“滨新侠”的责任;线下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等阵地,线上借助红“新”先锋微信群、“精彩滨河”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让“滨新侠”们抓住点滴时间、碎片时间开展学习,强化“滨新侠”队伍的自我管理。
统筹多方资源,激发内生动力,让力量活起来
为提升城市治理温度,让“滨新侠”拥有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滨河街道通过组织链接、资源链接和服务链接,推动了“滨新侠”与城市的深度融合。
打造“驿站”优服务。滨河街道结合辖区实际,依托党群服务站,打造暖“新”驿站10处、“滨新侠”同心屋,为“滨新侠”提供歇脚休息、饮水热饭、手机充电、急救药品等服务,真正把服务“配送”到“滨新侠”的心坎上,让暖“新”驿站成为来了能坐,能休憩的温馨驿站。
加大关爱促暖心。坚持“新就业群体发展到哪里,关爱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精准对接群体需求,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和属地各类优质资源,制定了《滨河街道服务新就业群体项目清单》,通过开展帮“新”援助、爱“新”义诊、贴“新”关怀、汇“新”梦圆等,为“滨新侠”们发放暖“新”小包60个,开展义诊、法律援助等服务7次,服务虽小,但它链接了社会资源,也汇聚了社会对“滨新侠”的关爱。滨河街道还进一步完善食堂、托管服务场地建设,打造幸福“食”光、慢时光小院,开设“朝阳学院”,为“滨新侠”提供就餐优惠、子女课后托管等服务,加强对“滨新侠”的关心关爱,不断激发“滨新侠”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热情。
选树典型促认同。开展“最美滨新侠”评选活动,选树“滨新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物流、快递、外卖、出租车等新就业群体的荣誉感,促进社会认同,让越来越多的新就业群体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滨河街道将持续发挥“滨新侠”作用,建强这支来自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的队伍,持续探索新就业群体联系服务群众新路径,不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