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区: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每一位群众
作为司法行政机关扎根基层的“神经末梢”,司法所肩负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普法依法治理、公共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多项职责任务,既是法治建设的基层实践单元,更是平安建设的关键护航力量。
说到康巴什,大多数人想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宜居之城”……如果说康巴什的文旅名片展现着城市的活力,那么青春山司法所像一位坚定的哨兵,默默守护着这一方天地的法治。
青春山司法所于2012年9月由鄂尔多斯市委编办批准成立,办公用房总面积280余平方米,内设办公室、综合大厅、人民调解室、集中教育室、社区矫正宣告室、心理矫正室、档案室等功能室。积极践行“忠诚、为民、尚法、担当”的司法行政精神,担起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任,逐步成长为基层群众信得过的专业骨干力量,2021年收获了“全国模范司法所”的荣誉。
近年来,青春山司法所不断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切实发挥司法所各项职能作用,持续提升法治便民服务水平与质量,努力让法治暖阳真正照进群众心间。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青春山司法所,聆听他们在司法行政工作一线奋力奔跑的故事。
解纷纡困.和风化雨第一线
例行的社区走访中,青春山司法所工作人员敏锐捕捉到一桩持续发酵的物业纠纷。居民赖某夜间骑电动车归家时,因物业未在维修路段设置警示标识且照明设施缺失,导致其摔伤昏迷并造成肋骨骨折。面对这场持续一年之久的维权拉锯战,司法所联合社区在此期间多次走访、调查,并通过座谈协商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耐心劝解,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一方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青春山司法所充分履行职能职责,扎实开展街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司法所工作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持每月深入社区,全方位、地毯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尤其针对重大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大排查广度与深度,在调处过程中也持续发力,力求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共调解邻里、婚姻家庭、债务、人身损害等矛盾纠纷97件,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调成率达98%。
矫心正行·灯塔引航启新程
青春山司法所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这场特殊的破冰之战。心理矫治工作人员率先叩响紧闭的心门,以春风化雨的交谈融解矫正对象自卑与悔恨的坚冰,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消除自卑感,改善负面情绪,以增强面对生活的勇气。针对她出行不便的问题,司法所科学调整了矫正措施,将每周的报到改为定期上门走访,不断鼓励她重拾生活信心。如今,苗某已能够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努力改过自新,取得了良好的矫正效果。苗某是社区矫正对象中一位较为特殊的案例,其身心状况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双重挑战。这位高龄矫正对象不仅身患多重基础性疾病,更因犯罪经历陷入持续情绪困境:长期不愿与人交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整日以泪洗面,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其存在中度抑郁倾向。屋漏偏逢连夜雨,冬季意外滑倒骨折导致其活动受限,数月无法外出,这无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
帮助苗某解决困难、端正态度,是青春山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实践中,青春山司法所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工作理念,坚持监督管理与人性化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有力监管的同时也注重“矫其行更正其心”,强化心理矫治,以人文烛火温暖迷失灵魂,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具温度。
帮教港湾·暖锚定波护新生
包某曾因危险驾驶罪入狱服刑,出狱后成为青春山司法所安置帮教对象。初次报到时,他满腹牢骚:“不过喝了点酒,又没撞人,凭什么这么折腾!”面对这份不甘与抵触,工作人员没有简单说教,而是拿出真实事故影像,将法律条文化作鲜活警示,用血泪教训唤醒责任意识。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中,既有对公共安全的严肃剖析,也有对家庭牵挂的温情触动。在之后的帮教中,他始终遵规守纪,表现良好,多次向工作人员保证,“会认真服从帮教,今后绝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不再让家人担忧!”从抗拒到认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担当,这样的蜕变印证着安置帮教工作的价值。青春山司法所搭建的回归之桥,是用温情感化坚冰,以关怀照亮新生。当曾经的迷途者挺直腰杆说“绝不让家人再流泪”,窗外的白杨树正把新绿铺满春天。
青春山司法所坚持“服务、教育、感化”与“关心、引导、挽救”相结合,积极探索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在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疏导、生活关怀、教育帮扶、思想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让迷途者真正实现从“回归社会”到“重获新生”的跨越。
弘法润民·星火燎原传新声
针对辖区居民法治意识薄弱的情况,青春山司法所将普法阵地前移到街头巷尾。普法宣传员挎着塞满手册的帆布包,揣着精心汇编的法律知识,在社区广场、居民楼前支起流动咨询台。他们俯身倾听百姓困惑,用听得懂的方言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拿邻里纠纷作活教材拆解法律条文,面对面普法,零距离交流,走到群众中去。
“您看下,这是我们的宣传册,上面有相关法律法规,还有一些具体案例,楼上漏水该找谁管、借条怎么打才稳妥,都是咱老百姓用得着的!您有什么想了解的也可以直接来问我。”普法宣传员边递材料边比划。
法治阳光总要照进生活褶皱处。在这里,法律不是高悬庙堂的典籍,青春山司法所将法律宣讲融进家长里短,广场中央演绎的防诈小品让百姓攥紧了钱袋子,校园礼堂里的模拟法庭使少年们读懂了是非界限,那些曾经贴在墙上的法律条文,正化作居民调解纠纷时的底气,成为市民签订租房合同的指南。这些沾着烟火气的普法场景,将生硬法条转化为市井故事,让普法内容紧扣群众需求,把咨询台变成“法治茶馆”,既点亮基层法治教育“明灯”,亦使广大群众从“知法”向“用法”不断迈进。“以前呢,对法律不了解、不清楚,现在这普法活动走到我们身边来,还有专门的人给我们讲解,真是既实用又贴心。”路过的群众纷纷点赞。现场的工作人员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案释法,将晦涩的法律条文与身边事相结合,让法律知识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普法宣传是司法所最寻常的工作,我们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有兴趣的话题,创造性的开展法律宣传活动。”2024年,共开展普法进社区宣传活动15场次,未成年保护,反诈法治宣传活动8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12次。活动地点涉及企事业单位、小区、学校,通过文艺表演、普法宣讲、现场悬挂横幅、张贴法治宣传画报等方式,充分营造法治氛围。截止至目前,青春山司法所共发放宣传资料、法律知识读本5000份,发放法治宣传品共计2000余份,受教育人数达1.5万余人。在辖区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浓厚氛围。
青春山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园丁,将理想的根系深植在这片法治土壤,用脚步丈量知法与守法的距离,他们在平凡岗位书写着法治为民的生动注脚。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调解时茶杯里荡开的涟漪,普法时拓印着掌纹的传单手册,以及万家悲欢沉淀成的——法治的温度。当法治星火点亮街巷阡陌,青春山司法所的故事还在继续……